实盘炒股配资官网_在线炒股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正规网站

可信的股票配资平台 液晶面板生产技术,中国是如何获得的?


发布日期:2024-11-24 22:12    点击次数:196


可信的股票配资平台 液晶面板生产技术,中国是如何获得的?

中国的电视机行业曾经饱受“缺芯少屏”的困扰可信的股票配资平台,由于没有掌握技术部分电视机企业在技术变革时甚至遭到灭顶之灾。

在显像管时代,中国电视机行业需要的显像管严重依赖进口,国内显像管的生产也是以合资企业为主,我国电视机企业长期未能掌握显像管技术。

进入液晶时代后,中国仍然没有发展起液晶面板产业,电视机产业需要的液晶面板严重依赖进口,液晶面板一度是中国前五大进口商品。

虽然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极高,但是国内企业从未放弃进入这个关键产业,并尝试了各种路径。

2000年以后,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代表的本国企业开始进入被日本和韩国垄断的液晶面板产业,并都取得了成功。

2010年中国的液晶面板产业开始起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仅有5%;但是仅仅过了10年,到2020年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50%,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国。

市场份额从5%增加到50%,中国是如何仅用十年就完成这种脱胎换骨的转变?

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原先基本没有技术基础,中国是如何获得液晶面板生产技术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国?

为什么合资和引进生产线会失败?

按照国内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发展一个新产业最常用的模式合资或者引进生产线,历史上中国的大多数现代工业也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苏联帮助我们建立了以鞍钢武钢为代表的现代钢铁工业,以第一重型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为代表的电力设备制造业。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可以让一穷二白的中国获得发展的基础。

2000年后,饱受“缺芯少屏”之苦的中国企业打算进入液晶面板产业时,最初采取的方式也是引进技术:与国外领先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合资或者引进生产线。

不论是深圳市政府支持的聚龙计划,还是上广电集团和NEC的合资,还是中电熊猫的液晶面板项目,这些项目的技术来源都是外国企业。

但是这些项目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

由于技术转让方夏普的变卦,聚龙计划最终并未实施;

上广电NEC合资投资近100亿元从NEC引进一条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生产线建成后一直亏损;

中电熊猫从夏普引进技术先后建成了三条生产线,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被迫重组。

这些依靠引进技术建立的企业都缺少市场竞争力,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为什么液晶面板产业合资和引进生产线的方式都会失败呢?这是液晶面板产业的特殊性质导致的:

1、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迭代十分迅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引进的生产线很快就变得落后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上广电NEC投资近100亿元从NEC引进一条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2004年10月在上广电建成投产。

但是在2004年夏普、三星、LG等企业已经建成了6代线,在随后两年更是陆续有7代线和8代线建成投产。

这些高世代线的建成使得上广电NEC落后的5代线基本没有市场竞争力,上广电集团在2005~2007年连续三年亏损,亏损总额超过5亿元,2008 年再度亏损18亿元。

对液晶面板产业的投资失误,最终使得广电集团走到破产重组的境地。

2、液晶面板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不同企业之间产品的替代程度高,成本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液晶面板企业之间最大的竞争是成本的竞争,而技术的快速迭代加剧了竞争的剧烈程度:技术进步使得液晶面板的价格平均三年就会降低50%。

在这样的产业中,企业一方面要保持技术迭代,另一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

通过引进技术建立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一方面在量产和控制成本方面缺少主动权,另一方面无法做到多条生产线的协同,因此市场竞争力往往极差。

中电熊猫引进夏普的技术建成了三条液晶生产线,最终在成本上仍然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得不被迫出售生产线。

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是如何获得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

京东方是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显示业务获得技术的,而华星光电则是通过招募工程师团队获得技术的。

液晶面板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个项目的投资都要上百亿元,为何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能够如此轻易的获得技术?

如果说京东方收购还花了3亿多美元,华星光电则是没花一分钱就获得了技术,这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详细看看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发展过程,来分析二者是如何获得技术的。

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业务拥有三条液晶面板生产线,2代、3代和3.5代TFT-LCD生产线各一条。

京东方在收购现代集团液晶显示业务后,并不是简单的在国内复制现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而是依靠韩国工程师在北京建设一条5代线。

相比现代集团原有的三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建设5代线是对现代集团原有技术的升级,而在这个升级过程中京东方完成了技术的转移。

任何技术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技术的载体是各种图纸资料、生产设备,但技术最重要的载体是人。

京东方通过收购获得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现代集团这批具备工厂建设、产品开发和生产组织的韩国工程师团队,依靠这些工程师京东方成功建成了北京5代线,并且在建线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具备实践经验的国内技术人才,成功实现了技术的转移和升级。

京东方通过收购获得技术还容易理解,毕竟京东方通过收购获得了三条生产线、各种专利和图纸资料,以及一个完整的工程师团队。

华星光电获得技术的方式既不是传统的自主研发或者引进技术方式,也不是像京东方通过收购获得,而是通过招募海外工程师团队就获得了技术,这是如何实现的?

液晶面板企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企业,通过招募工程师团队获得技术的方式前所未闻,即使是华星光电自己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不信的!

那为什么华星光电最终能通过招募工程师获得技术呢?

要揭开这个秘密,我们需要对技术进行去魅化,不把技术看成是一个黑盒子,把液晶面板技术当成是具体的、可以认知的事物,只有如此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液晶面板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一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高达几百亿元,但是液晶面板厂并不是黑盒子,是具体的。

对于液晶面板厂,我们先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生产液晶面板的设备都是企业自己制造的吗?

第二,液晶面板生产需要的材料都是企业自己制造的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液晶面板厂的生产设备都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

液晶面板生产需要的主要材料如玻璃、偏光片等也都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

在液晶面板产业中有这样的说法:七成靠设备,三成靠经验,设备是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主要载体。

材料也是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三项材料的成本就占据了液晶面板80%的生产成本,而这些材料也大多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

因此,液晶面板生产技术有相当部分来自设备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这些技术都是可以通过购买获得。

那么液晶面板企业的技术体现在哪里?

液晶面板企业的技术体现在把这些设备组合起来,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把各种材料制造成市场需要的各种面板产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液晶面板企业像一个大厨,厨房里的所有设备都是采购的,做菜的食材也都是采购的,大厨的技术是做菜。

液晶面板的生产设备和原料都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甚至生产设备的安装都是由设备制造企业完成的。

既然设备和材料都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那么华星光电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缺少的就是如何将这些设备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的技术人才。

华星光电招聘的工程师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华星光电招聘到的台湾工程师达到200多人,此外还有20多名韩国和日本的工程师,组成了一个十分国际化的技术团队。

技术团队的负责人陈立宜有丰富的研发和营销经验,曾是台湾液晶面板企业奇美的核心人物。

金旴植曾任LG液晶显示生产技术中心总部执行副总裁,负责过LG从3.5代到7.5代线的建线;

副总裁王国和曾任奇美的厂长和龙腾光电的副总经理,是建厂专家。

副总裁王兴隆曾任友达资深协理,一手奠定友达品质管理的基础。

在贺成明的领导下,华星光电的技术团队相互配合,高效完成了第一条8.5代线的建设和量产,走过了最困难的初始阶段。

设备和材料可以外购,工厂建设、产品开发、量产和品控等技术都是通过工程师的招聘解决,因此华星光电进入液晶面板的所有技术难题都被解决了。

事实上华星光电进入液晶面板差异解决技术来源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韩国、台湾的液晶面板产业也都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解决了技术来源问题。

对比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获得技术的过程,其实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核心都是获得了成体系的技术团队。

当然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在生产设备和材料上仍然高度依赖外国企业,这是进入一个新产业不可避免的。

只有进入并站稳了脚跟,然后才有条件去解决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问题,先易后难这才是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式。

获得技术不同方式的比较

对于工业化和产业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产业,获取技术的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方式,哪种方式对发展生产力最有用就采用哪种方式。

引进生产线这种方式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历史上我们通过引进生产线解决了国民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四三计划”,核心就是引进生产线。

在“四三计划”中,钢铁工业引进的项目是武钢一米七轧机、化肥工业引进了十三条大化肥生产线,石化工业则引进了合成纤维生产线和乙烯生产线。

这些生产线的引进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三计划”引进的多条生产线都是十分成功的,显著增加了中国化肥、合成纤维、乙烯等重要产品的产能,为解决国民经济“吃穿用”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为什么当时引进生产线的用处很大,而液晶面板产业引进生产线却不成功呢?

区别之一是技术迭代速度。

钢铁、化肥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技术迭代速度慢,因此这些引进的生产线不会被迅速淘汰,能够长时间发挥作用。

液晶面板产业则截然不同,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十分迅速,而且新技术相比旧技术的成本优势十分显著,旧生产线很快就会被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引进生产线必然是引进即落后,采用引进生产线的方式一定会失败。

但不论哪种方式,独立自主、掌握技术都是不变的!

液晶面板产业中依靠技术引进的上广电NEC和中电熊猫都失败,而独立自主掌握技术的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最终生存了下来。

即使在钢铁化肥这些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中,我们通过引进技术、引进生产线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从未放弃自主掌握技术的努力。

以钢铁工业为例,武钢一米七轧机确实增加了国内的钢板产能,但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不能一直依靠引进设备。

在宝钢二期工程中,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我国的机械工业初步掌握了现代化轧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并完成了宝钢热轧机和冷轧机的制造,这才有以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钢铁工业如此,石化工业同样如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

但独立自主是不变的可信的股票配资平台。